读《经典张爱玲》有感

时间:2024-04-29 15:33:18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经典张爱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读后感《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nu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2

这一次,皇冠出版社用了一个很笨的修辞:“最后的遗作”。是得这么笨,因为前些年出《同学少年都不贱》、《重访边城》,已经把“最后”、“遗作”、“唯一”都用遍了。这还不算,笨修辞下陡然一朵大粉花,庸俗不堪,这封面就不是给文艺读者作的,因为出版社当然知道,无论封面怎样,张迷们还是会照买,而他们要赚最多的钱,完全不顾这调调与内文天差地别。

读者那一边呢,谈论《小团圆》是写得差的自传体小说还是写得好的小说体自传的人,不免多此一举,因为大家心急要看的,是名人八卦,才女性*事,是张爱玲竟然也堕过胎,是他和她、她和她……竟然都“有过”?这不是《红楼梦魇》,而是张国荣演贾宝玉的那出《红楼春上春》。

其实再过些时候,索隐派要说的可能就也差不多了,我先说些易见却意味深长的,因为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小》时发现一些时刻似是有意对照来写,不是刻意申诉,而是这些时刻对二人来说都是记忆中的纠结点。

比如胡兰成跑路时张爱玲去乡下看他,张给彼时胡的新爱画像一节。《今》中如此写道:“爱玲尽管看秀美,叹道:‘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当下她就给秀美画像……她却忽然停笔不画了。秀美去后,爱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一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我,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在《小》中:“他带巧玉到旅馆里来了一趟。九莉对她像对任何人一样,矫枉过正的极力敷衍。实在想不出话来说,因笑道:‘她真好看,我来画她。’……画了半天,只画了一只微笑的眼睛……之雍接过来看,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肃然轻声赞好。九莉自己看着,忽道:‘不知道怎么,这眼睛倒有点像你。’……之雍把脸一沉,搁下不看了。九莉也没画下去。”

在胡笔下,张爱玲可以爱屋及乌,即使表露委屈,也随即被对胡的怜爱冲荡开来;但在张笔下,画像却是又伤恸又自尊时的“敷衍”。胡兰成太自恋,所以误解了张爱玲的骄傲,《今》在在称赞的奇伟大度,并非张“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而是因为她的骄傲,九莉的骄傲令她给之雍的信里一定要删去那句:“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另一时刻是在上海的永别:

《今》:“是晚爱玲与我别寝。我心里觉得,但仍不以为意。翌朝天还未亮,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这是人生的掷地亦作金石声。我心里震动,但仍不去想别的。我只得又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一回。天亮起来,草草弄到晌午,就到外滩上船往温州去了。”

《小》:“次日一大早之雍来推醒了她。她一睁开眼睛,忽然双臂围住他的颈项,轻声道:‘之雍。’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她看见他奇窘的笑容,正像那次在那画家家里碰见他太太的时候。‘他不爱我了,所以觉得窘,’她想,连忙放下手臂,直坐起来,把棉袍往头上一套。这次他也不看她。”

按胡文,二人“别寝”是因张不喜胡与小周秀美之事;而在《小》中(此引段落之前文)除了这些,还有之雍言谈、思想上屡屡显露的庸俗(要九莉脱衣验身的那个之雍更简直猥琐不堪)。晨早唤名那一刻,胡文只见到爱玲的满腔爱恋不舍,九莉却只有乍醒一时情迷旧日,但霎时清醒,但已经决定要忍痛抽身。至于胡文中“草草弄到晌午”之事,在《小》则交 ……此处隐藏15678个字……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男人自己。如果是彻底的一个好女人,男人根本不会注意他。男人在初恋女人眼中全是优点,他的缺点和恶劣只能等他婚后,由妻子慢慢去发现、忍受。世上最浓烈的爱,在于他爱着你,你又不让他得手。一旦他占了你的身子,或者你们做了夫妻,他对你以往说过的玩笑话,不再跟你说,好听的都说给别的女人听了。男女间匆匆的聚又散,男人便没有机会厌倦女人。往往这对女人是有利的一件事。一个礼拜往往比一年值得怀念,当三年后,男人带着热情的回忆重新来找她,她或许真变了呢……以上每句警言,虽然未免偏颇,也有几分道理。

所以在男人之间流传一句名言: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到不如偷不到。

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得不到的是个香饽饽,到手的东西就贱价。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4

她,本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家族煊赫,自幼就显示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资,并不平坦的童年与少年,甚至香港沦陷的经历,并没有埋没她的才华,而后感情的不得志,幸而晚年得以在美国安享,她的一生,尽可以用她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来形容。

对她最初的了解,是那一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而后读她的文章,总有一种遮掩不住的黯然的感觉,字里行间流动的是如水一般的忧伤,在她的小说里,主角总是女人,偶有描写男人的文章,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却也是为女人作陪衬。总在一遍又一遍的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留情》《红玫瑰与摆玫瑰》,,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一本书翻到旧了,黄了,角都折起来了,仍觉得有个中滋味还想再尝。

《沉香屑》里葛薇龙的一生算是被困在这香港的交际圈里了,原来她只是一个上海来的躲避战事的女学生,直到故事的最后她还是刚结婚的花一样的年纪,可是这朵花到底还能开多久呢。在我看来,凭她的本事,是无论如何也看不住她那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丈夫,我无法想象当她已成明日黄花,青春不在,终被抛弃时会作何感想。假如她没有来香港,没有去找她姑妈,那么也许她就会嫁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虽然没有了那一段奢靡的记忆,但可能她日后的生活会好些。

《倾城之恋》算是我最爱的一篇文章吧,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有心计,可能白流苏是完全胜利的吧,她与范柳原的爱也许不能称之为爱,只是在战争来临时的一种互相依靠,"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本来,范柳原是媒人介绍给宝络的,流苏只是个离了婚的,被赶回娘家的可怜女人,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家里是呆不下去了,她只想给自己找条活路。在去香港前,她用了自己的前途来下注,她赢了,她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了胸中的一口恶气。有这样气魄的女人,当时绝对是少见的故事的最后,她说了,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留情》则是一对各怀鬼胎的夫妻,米先生娶了淳于敦凤,"是事先打听好,计划好,晚年可以享一点清福艳福,抵补以往的不顺心。 "可是他知道他的前妻快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敦凤看上的却是米先生的钱,也许这样说并不雅观,那就说是遗产好了,在这出戏里,包括敦凤的舅母杨老太太,表嫂杨太太,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米先生对生病的前妻的挂念,敦凤对杨太太的厌恶,杨太太对敦凤的诉苦,婆媳俩抱怨敦凤的小气,这样细致的心里描写,绝对是最大的亮点。

张爱玲的散文有另一种风味,有一篇《谈女人》,讲出了许多人看了会暗暗点头的小真理,不过大多是一些俏皮话,比如"叫一个女人说我错了,比男人说全套的绕口令还要难些""女人开始经济节约的时候,多少'必要'的花费,她可以省掉,委实可惊!,闲来看看,不妨一笑。由于自小住在上海,对上海话"可谓是熟谙于心,曾创作过一篇都是上海话的文章,看时虽然辛苦,可是其中的味道也许只有用上海话才能品位得出来吧。

听说我喜欢的女演员出演了《她从海上来》中的张爱玲,细细想来,我想象中的张爱玲也就是这个样子,主题曲正是那一句有些惊喜的"原来你也在这里" 。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15

在《第一炉香》中,张爱玲巧妙地通过环境描写让读者能看到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主人公为何在那样的环境下最后做出那样的决定,走出那样的路为何是必然的。环境描写可以更加鲜明地表达情节当时的气氛,因此加以体现出人物眼前的画面和情感,让读者的脑海留了更深刻的印象,而更加确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带给环境的起伏和变化。人物生活在环境中,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是人物主观心理的投射。

首先,环境描写是意象的表现。薇龙眼中豪宅的环境描写是‘荒烟,滑稽’,墙上的鸡油黄在当时社会是一种明艳的,高贵的,带有世俗感的颜色。院子里的‘英国玫瑰’和‘杜鹃花’是中西合拼,却又不伦不类。梁府外春天的杜鹃花‘轰轰烈烈’是代表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却和‘皇陵’一种奢华的,埋葬生命的地方恰不吻合。由此可见,环境描写是象征着某种具体的事物或情感。

环境描写是为了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这样作者何读者就可以达成共识。薇龙把住宅比喻成‘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可见薇龙对房子的第一印象是带有诡异和古怪。这个所谓的‘家’,在薇龙看来像是个‘摩登的电影院’,因此创造了一种很陌生的氛围。从开端的环境描写,读者可以直接投入并推测出薇龙对梁府的不认同,己厌恶感。这样可以看出梁太太作风夸张,也可以看出梁太太和英国人交往较多,所以环境描写其实也是人物内在精神的反映。

环境描写是人物情感的委托。当情节发展到和梁太太和司徒协回到梁府以后,薇龙眼前的世界随着自己的情感而变化。在这里薇龙列出了许多花草树木的品种。‘漫山醉醺醺的树木。生长繁殖太快了,都有些杀气腾腾,吹进来的恶风也有些微微的腥味’。当时的薇龙收了气,眼前的画面明显更为暗淡和沉闷。种种植物放在一起,感觉是杂乱不振,浑身不自在的。从此可见,人物的情感起伏决定环境。当人物感觉沉默凄凉,周围的环境在人物眼里也会看似暗淡无光。

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更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下我们就做个详细的解读,‘头上是紫黢黢,天尽头是紫黢黢的冬天的海,但是海湾里有这么一个地方,有的是密密层层的人,密密层层的灯,密密层层的耀眼的货品-蓝磁双耳小花瓶;一卷一卷的葱绿对金丝戒;玻璃纸袋。。。’薇龙之所以重复了‘紫黢黢’这个形容词,为了强调人物完全彻底粉碎的念头。她本来是在个热闹的,喜庆的唐人圣地,所以环境的气氛和内心世界有产生了对比。薇龙眼前看到的密密层层的杂物,看似不起眼但却是生活无法缺乏的的杂物。在这种情况下,主人拥有的只有无比的凄凉,环境描写体现出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心情。所以通过环境描写,读者对人物的影像也从此更加深刻的影响。

在《第一炉香》中,环境描写绝对不只是为了营造氛围或设置背景场景或为了刻画人物所处的环境元素。张爱玲的语言有强烈的内趋性,常常围绕着揭示人物的内省世界。而环境描写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体现一种语言上的美感及成熟度。

《读《经典张爱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