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30 13:12:15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 ……此处隐藏18252个字……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